陈希孺是一位享誉国际的数理统计学家,被誉为中国统计学领域的泰斗。他曾经是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的所长,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过去几十年里, 他对统计学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希孺在1932年出生在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在他小时候,他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数学才华。他在南京市第二中学学习时,一直都是数学班上最好的学生。在1952年,他考入了北京大学数学系,开始了他的大学学习生涯。在他的研究生阶段,他是中国第一批完成博士学业的学生之一。他的研究成果非常突出,获得了国外的高度赞誉。
随后,陈希孺开始在各个国内外著名的大学和机构任职。他先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然后又到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知名学府任教,为许多学生授课和指导研究。陈希孺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分类学、贝叶斯方法、时间序列分析、随机变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等领域。
陈希孺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大。他曾经担任过美国数理统计学会主席和国际统计学会理事等职务,参加了大量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全球的顶级数理统计学家有着广泛的交流和合作。陈希孺的科学成就得到了国外一些著名机构和组织的赞扬和奖励,其中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统计学会,以及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等。
除了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成就之外,陈希孺还致力于培养和支持青年学者的发展。他曾经为数百名研究生和博士生提供过学术指导和职业建议,很多人也通过他的影响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学者。
陈希孺的一生,是一段富有成就的学术生涯。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于统计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他的影响力将长期持续着,让我们一同纪念这位伟大的学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希孺,男,汉族,1940年9月生,江苏扬州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82年获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88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等职务。现为北京科技大学光电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希孺主要从事光电子学、凝聚态物理和物质科学及其应用研究,在纳米尺度材料、低维材料和开放体系等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荣誉。他曾任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主席、国际分子束合成与控制协会(IMSCC)主席、国际化学反应动力学协会(IARDC)理事等职务,是国际上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同时,他还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专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等。
数学统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希孺是中国著名的数学统计学家,1941年出生于江苏南京。他在南京大学数学系获得学士学位后,于1964年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著名的统计学家赫尔曼·万·哈曼(Herman Wold)。陈希孺在美国留学期间,接触到了现代数学和统计学的前沿研究,并开始对于时间序列分析、非参数统计和贝叶斯统计等领域展开研究。他的博士论文《Time Series Analysis with Respect to Nonstationary Processes and a Study of Replication Techniques for Time-Ordered Data》提出了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原理,并开创了宽带时间序列(wideband time series)的研究方向。回国后,陈希孺受聘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开始了他在中国科学界的学术生涯。他先后担任过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职务。同时,他还担任了多个国际学术组织的重要职务,包括国际统计学会主席、国际数学联合会副主席等。陈希孺在数学统计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尤其是在时间序列分析、非参数统计和贝叶斯统计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经济、金融、气象、环境等领域,对于推动中国统计学的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统计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