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贼作父”,字面意思是把盗贼当成自己的父亲,但实际上它的含义是比喻人们对自己的敌人产生了依赖和感激之情,而不惜接纳并尊敬他们。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两汉时期的《战国策》中,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楚国丞相春申君要前往秦国,被人告知秦国国君会杀他,于是春申君担心自己的安全,决定去拜访罪犯郑国夫子,称他为自己的父亲,并请求他的保护。郑国夫子不仅保护了春申君,还劝说秦国国君与楚国和解。从此,春申公心悦诚服,把郑国夫子当做自己的亲父一样敬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了好处,他就会忘记仇恨,甚至因为恩情而感激对方。认贼作父,就是要尊重敌人的人性和贡献,并真心地感谢他们是帮助我们成长的人。
但是,认贼作父也容易被误解,被人用来麻痹民众,误导人们的思想。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好处,就忘记了自己的价值和立场,更不能因为对敌人的感激,而背叛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这才是我们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人的必要条件。
在现代社会中,“认贼作父”更多的可以理解为,把正在追求正义和公平的人或团体当成自己的朋友,并给予支持和帮助。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差异,不因为对方的过去或错误而轻易地否定他们的价值和贡献,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总之,“认贼作父”这个成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即使我们的“父亲”是来自敌对势力或者我们之前曾经发生过矛盾,但只要我们用真心和感恩之情,去平等地对待他们,那么我们就能创造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共同促进和平和发展。
認賊作父的意思
"认贼作父"或"认贼作子"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敌人或罪犯产生了感情认同或同情,把他们看作自己的亲人,甚至愿意为他们付出一切。这种行为通常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因为它否定了正义和道德原则。
认贼作父的出处、释义、典故、近反义词及例句用法
出处:《史记·卷十三·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谋为太子少傅,虽以贼子入官,犹以为父,因以私谏为盛,故太子遂得幸。”。释义:认为贼子是自己的亲父一样看待和侍奉。典故:吕不韦是秦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他因为野心勃勃,私通太子扶苏,教导他如何当皇帝,最终太子扶苏得以成为秦始皇的继任者。在这个过程中,吕不韦将太子扶苏视为自己的亲儿子,甚至称其为“父子相称”,在此基础上,吕不韦得以对太子进行私谏,为他出谋划策。近义词:认贼不当父。反义词:忠孝两全。例句用法:。1. 我们不能像吕不韦一样认贼作父,那样会害了自己,害了国家。2. 面对罪犯,不能认贼作父,必须依法惩治。3. 他们认为只要你们认贼作父,就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了。
认贼作父的意思、拼音及典故
认贼作父,指有人对罪犯进行包庇、纵容、帮助等,把罪犯当成自己的父亲一样看待。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思想和行为,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拼音:rèn zéi zuò fù。典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国国相蔺相如曾经任职于燕国。有一天,燕国国王提出要将赵国全部烧毁,蔺相如利用燕太子和燕国大臣之间的猜忌,顺利地将赵国撤出了燕国。但是,在赵国败北后,蔺相如被人诬告,说他和燕国国王有私交,认贼作父。虽然蔺相如无辜,但这个话题被更高层次的人士拿来做文章,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从此,“认贼作父”这个词就广为流传。
认贼作父的解释
认贼作父是指对自己的敌人或恶人表示父爱、尊重或追随的行为。这个成语通常是用来批评那些为了自身利益而投靠恶势力或犯罪分子的人,认贼为父,背离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