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是一部古代佛教经典,全文包含了诸多佛教思想和教义。本文将对坛经原文进行全面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佛教的精髓。
《坛经》原文中,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是“一切胜意”。这个概念表明,佛教认为,所有的顺利和胜利都是源自于内心的平和和安宁。佛教徒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保持内心的安静,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胜利。
另一个常出现的概念是“如法转轮”。这个概念表明,佛陀的教义需要不断地传承下去,才能让更多的人受益。只有当佛法能够传承下去,并且被真正的理解和实践,才能带来真正的好处。因此,佛教徒应该努力学习佛法,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坛经》原文中还提到了四种觉醒:贪觉、嗔觉、痴觉和无所觉。贪觉是指对欲望的执着和追求,嗔觉是指对某些事情的不满和愤怒,痴觉是指对事物的固执和执念,而无所觉则是指清净和无欲无求的状态。佛教认为,只有当一个人能够从贪、嗔、痴的觉醒中解脱出来,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和觉醒。
此外,《坛经》原文中还提到了“如来藏”和“菩提心”的概念。如来藏是指每个人内心本来就有的佛性,而菩提心则是指愿意发愿为了众生的利益而不断修行,最终达到成佛的境界。佛教徒应该发扬如来藏,修行菩提心,帮助自己和其他人获得真正的解脱和觉醒。
在佛教中,还有三个重要的观念:空、假、中。空指的是所有事物都是空无一物的,不存在真正的实体。假指的是所有事物都是相对的,不存在真正的绝对和确定性。中则指的是所有事物都是中庸之道,不存在极端和偏差。佛教徒应该以空、假、中的观念看待所有事物,不执着于表面的形式,而是追求内心的真正本质和实质。
最后,《坛经》原文中还提到了佛陀的教义和修行的目的:要消除痛苦,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佛教认为,人生的痛苦源于贪、嗔、痴和各种执着和追求,只有通过修行和领悟佛陀的教义,才能真正地消除这些痛苦,达到内心的解脱和自由。
总之,《坛经》原文涵盖了广泛的佛教思想和教义,包括了如何控制情绪、传承佛法、消除痛苦等等。佛教徒应该努力学习和领悟这些思想和教义,把它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从而获得真正的内心平和和解脱。
六祖坛经全文
南宗六祖惠能大师于唐肃宗时,于广州开元寺,弘扬南宗禅宗法旨,著有《坛经》一书,以下是全文:。序。大道无言,不言之教,万法归宗。所以有诸佛,为度一切众生,故说方便之法。若说真实之法,则无有虚实,亦无有行止,何处可得眼目即是答案。所谓见性成佛者,不存一法可得,究竟不落空宗。学道之人,直下心来,莫更求了。积德之家,无量功德,菩提之国,智慧圆满。第一回 坛经序品。南泉夜行,赤松子从后随至曰:「夜深归止,何不宿此寺中?」泉曰:「我曾与天童老人别来意,犹不敢久留寺中。」赤松曰:「师往何处去?」泉曰:「我往祖师座前,请问如何是道理?」赤松曰:「既然如是,却不去扰老人?」泉曰:「作甚么去扰他?我自念力不浅,何不寻个地方安歇一宿?」。遂止步山下,张牀而卧。忽有一人来问曰:「坐卧相占,神仙亦悉。不知意在何处?」。泉曰:「汝何人也?」其人曰:「我是白云山人。」泉曰:「远谒南泉,敢问从何而来?」白云曰:「自玉泉山转至此地。」泉曰:「学人向道,应有因缘。偶遇天气,却来寻我,究竟为求何事?」白云曰:「常闻南泉善知人。今求一问:南泉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泉曰:「既来问我,我向善意相与说。无门、无派、无师、无执,大肆幡扇,云:『独露常生物性』,此是西来意也。汝若领悟得去,佛祖神仙,常侍左右;若不领。
六祖坛经全文、译文、解读
坛经原文:。法师百般提劝,听法者自证无依,自证无住,自证无相,自证无作。是名入法门第一义。法师又问:“如何是自证了义?”。师云:“吾问汝,昨夜梦寐时,汝作何等梦?”。答云:“弟子昨夜梦见黄梅之国,往禅院礼佛,见一高僧,问道禅宗,僧以手扶柱,绕座三匝而已。”。师云:“汝梦中不觉有香不?”。答:“有。弟子恍然,素来不知香之所在,昨夜梦中方知有一片香在此。”。师云:“以汝今日梦中所见,觅之于汝身,何处是黄梅之国?”。答:“不在口里、不在心里、不在耳听、不在眼见、不在身触、不在意动,即是黄梅之国。”。师云:“须菩提,汝心中是否有?”。答:“弟子心中亦无。”。师云:“汝之无心,则与佛心相应,若此无心,即是汝常心,若是汝常心,即非凡人之心矣。须菩提,汝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无所得心。”。六祖坛经全文:。一、序分。二、问答分。三、颂句分。序分:。法师百般提劝,听法者自证无依,自证无住,自证无相,自证无作。是名入法门第一义。法师又问:“如何是自证了义?”。师云:“吾问汝,昨夜梦寐时,汝作何等梦?”。答云:“弟子昨夜梦见黄梅之国,往禅院礼佛,见一高僧,问道禅宗,僧以手扶柱,绕座三匝而已。”。师云:“汝梦中不觉有香不?”。答:“有。弟子恍然,素来不知香之所在,昨夜梦中方知有一片香在此。”。师云:“以汝今日梦中所见,觅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