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采是传统中华民族婚姻习俗中的一个环节,指男方向女方家庭提出婚事意向并获得女方家长的认可的仪式和程序,也就是订婚。纳采是婚姻制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纳采礼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的。
1. 纳婿。
在古代,婚姻制度经常受到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在战国时期,为了维系家族和国家的利益,婚姻制度逐渐被规范起来。在这个时期,婚姻的实质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买”女人,而女方则必须服从。也就是说,纳采礼在这个时期并没有成为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
2. 定婚。
汉代是中国婚姻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汉朝将婚姻制度正式纳入法律,并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在这个时期,男方家庭要向女方家庭送上五项礼物,分别为:象征婚姻的蒲盆、象征快乐的鸡、象征财富的金珠、象征吉祥的白锦、象征长久幸福的玉琮。这个过程就成为了定婚。这个时期,纳采礼已经开始具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
3. 纳妇。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的纳采礼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矩和程序。唐代的纳采礼分为五个过程,分别为:表决心、献瑞犬、献鸟、献酒、贺礼。这些规矩和程序的确立,为后来纳采礼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4. 订婚。
宋代是中国婚姻制度比较稳定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纳采礼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正式的仪式。宋代的纳采礼包括五个过程:拜堂、献瑞犬、献鸟、献酒、贺礼。而订婚则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一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正式提出婚事,女方家庭表示赞同,双方开始筹备婚礼。
5. 等待。
明代的纳采礼和宋代差不多,但在礼仪方面更为讲究。这个时期的婚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纳采、请期、迎亲。纳采的时候,男方家庭提出婚事,女方家庭表示等待,这个时候还不能确认是否订婚。
6. 认证。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纳采礼相对比较简单。男方家庭要向女方家庭提出婚事,女方家庭表示认可,男方要送上称为“轿子”的礼物,表示认证婚事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纳采礼的演变历程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纳婿”到后来的定婚、纳妇、订婚、等待和认证,每个时期的纳采礼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纳采礼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的婚礼。但是,纳采礼作为婚姻制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依然被人们所重视和传承。
纳采的含义是什么
纳采是指男方到女方家中正式向女方父母提出婚事,并商定婚姻事宜的一种传统婚俗。它是中国传统婚礼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常在婚礼前几个月或几年进行。在纳采仪式上,男方会向女方家长表达自己对女方的爱意和婚姻意愿,并询问女方父母是否同意他们的婚事。如果女方家庭同意,双方就会商定婚姻的具体事宜,如婚期、婚礼方式等。纳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中国传统婚礼的重要形式之一。
什么叫做纳采
纳采是一种中国传统婚礼仪式,指男方家族派人到女方家中正式提亲。纳采礼仪通常包括介绍男方家族的情况,祭祀祖先,向女方家长送礼,并商讨婚事细节等。纳采过后,男女双方正式成为未婚夫妻,并开始筹备婚礼。